近日,有媒体报道,意在补充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金融产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就是“以房养老保险”,将从目前的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开展。 养老本就是民生敏感地带,搭上房子升级为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买卖。2014年7月1日,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保险版“以房养老”正式开闸。“以房养老”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推广至很多发达国家,但这一商业模式在中国却没有得到供需双方的热捧。 “以房养老”在中国遭遇的水土不服,既有先天的观念不和,也有后天的培育不足。在中国居家养老仍是主流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被撼动。同时“养儿防老”渗透到家庭财产继承层面,把房产抵押作为老人的养老金来源,需要整个家庭代际之间的理解和共识。 相比于传统思考方式的冲突,房价波动是更加现实的难题。和国外的房产价格增长的幅度相对缓和不同,在试点城市几乎都存在房价升高的心理预期,出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判断,把预期中未来会上涨的物权来置换当下的养老收益,并不符合最基本的投资收益逻辑。 这便造成了供需两头都不热的状态。“以房养老”的双方都觉得参与其中似乎并不划算。老人担心自己活得不够长从而得不偿失,保险公司的焦虑在于参保人寿命,也在于道德风险和房价下跌。在保险公司眼中不确定因素太多,房产价值如何计算、房屋产权如何确定、人的寿命有多长都还没有明确的算法。加上法律、监管面的政策真空,使得这桩买卖并没有被主流养老群体接纳。 一方面是“以房养老”难发育,另一方则是市场真空的客观存在。在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格局中,除了财政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就是“养儿防老”式的家庭互助模式。两者都有局限,但两者又很难被第三者取代。如今,养老金吃紧的消息频频被曝出,四位老人一对青年夫妇的家庭结构日趋固化,老龄化社会趋势加深,在政府养老、自助养老之外,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成熟有效的养老手段补充。 这种补充的养老保障需要来自商业的力量填充,也需要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进一步优化。但更需要在获得消费者认可之前的政策推手。美国最初探路以房养老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老人平均寿命拉长,银行担心必须支付的生活费超过房产抵押的价值不愿加入。此后政府介入,支付超过贷款额度的生活费,接受度才提高。政府角色补位,解决房产价值迷茫和产权纠结,监管措施配套落地,关系到如何给“以房养老”添柴加火,更关系到市场化养老能否破冰。 |
周冬雨由经超、周冬雨、任达华等共同出演的电视剧《魔都风云》,将于今晚登...
图为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对所有驶入四川高速公路的货运车辆进行检查。...
据外媒报道称,当地时间4月10日(本周二),Facebook宣布了一项奖励计划——对...